第八十六章 大战前夕
回到三国当皇帝
都门明月
“诺!”
孙坚,孙策,孙权三父子,若说为人忠义刚胆,便只有孙坚了,讨伐董卓之时,各大诸侯均是出工不出力,只有孙坚打得最硬最苦,至于后来得到传国玉玺什么的,就属于演义小说杜撰的了。
但是孙策和孙权和其父不同,都是属于比较明智的诸侯,在袁术治下的时候孙策亦是伏低做小,孙策起兵之初,袁术对他还是有一定的帮助,但一旦羽翼丰满,便是第一个反对袁术称帝,原因为何?
孙策何等算计?知袁术必亡,是以连中立的态度也无,对刘勋也是如此,表面奉承,背后早已经磨刀霍霍。
其弟孙权更是不用说了,历史早有印证,萧鼎虽然已经做了最充足的准备,但其间劳苦众所周知。
舒城当中凭空多了数万人口,自然是显得拥挤了一些,不过这种一郡治所之存在,本来就是大城,对于普通百姓,本就是划拨了地方,以军营模式来管理。
而对于一些豪强来说,大部分都是在舒城之中置办了产业,倒也不用住在军营之内,这样一来,往日的舒城反而凭添了几分热闹。
眼下孙策入寇之事已经是人尽皆知,当然这样话题,在士人,官员口中交谈,对于老百姓而言,谈论更多的还是家长里短,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更加关心的还是粮价有所提高之类的,商人之间偶尔还说一下此次战事断了多少商路,又少发了多少利市。
但总而言之,这些东西都是 移默化的影响了家家户户,整个庐江郡因为即将到来的战事而显得气氛破为紧张,似乎整个空气当中都弥漫着寒铁的味道。
对于靖平军的战斗力,百姓们倒没有太大的直观印象,甚至对于萧鼎此人,亦是知之甚少,只看到城门一天到晚都是处于封闭当中,一队队的靖平军不断往来加固城墙,修缮防御工事。
刘勋经营舒城如许之久,昔日庐江子弟兵亦是有数万,如此规模已经是成了气候,可为主之道,真正在在武力?在权术?都不是,而是大局观。
强大如董卓,有纵横天下的西凉铁骑,更废帝另立,专权跋扈,结局又如何?
萧鼎想到此处,便是暗自叹息,这等二三流诸侯,自身格局便是大大的缺陷,始终难逃被吞并覆灭的命运,要想得到外出的兵权只得靠着三寸不烂之舌了。
黑云都和昭德军的开拔是越早越好,刘勋如此,才能全力准备外战事。
刘勋的军马骨干出身于袁术军中,而袁术的军马早期靠的还是孙坚一部,孙坚说到底地位再高也只是袁术的部将而已,在讨伐董卓的战事当中出力为诸侯之最。
彼时袁术只需要居中调度粮草即可,不过后来袁术听信谗言,惧怕孙坚功高震主,尾大不掉,便出了断其粮草的昏招,虽然两者最后冰释前嫌,总归有些隔阂,这大抵上也是最后孙策在其父死后,虽然一直在袁术军中效力,但自始至终想的无一不是另立门户。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