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疑点重重
回到三国当皇帝
都门明月
赵国贪图兵不血刃的收获一大片土地,便是接手了上党地区,调集举国之力,始有长平之战。
从地图上看,秦国虽然战线比赵国更较长,但是实际上赵国属于劳师远征,跨境而战,而且秦国的运输能力并不像表面上看的那么艰难,很长一段补给线都是水路,而赵国几乎全程靠车马运送粮草,路上人吃马嚼就是一笔不晓得的天文数字,水路和陆路的区别便展现了出来。
战事旷日持久,这才是赵国国君最后不断催促决战的原因,因为水路运输和陆路运输的差别实在太大,赵国已经濒临支付不起军饷和军粮的状况,战事拖到最后,赵国还是一个败,所幸不如放手一搏!
而庐江郡本来就是一个水路纵横的根基之地,拥有这片土地的诸侯其实十分的幸运,不管征伐哪一方都可以极大的缩短补给线。
萧鼎又怎么能够不利用起来,而这一点却绝对不能被敌军所利用,这也正是萧鼎无论如何,在转陆路之后,一定要将船只尽沉皖水的原因。
萧鼎看着最后一条船只消失在自己的视线之内,映衬着落日的余晖,波光粼粼,当真是好一番湖光山色,只是可惜的是,这一番太平景象,很快就会被战火所淹没。
三国是一个精彩的时代,但更是一个悲惨的时代,这个时代的老百姓经历了血与火的折磨,在大汉400年的历史当中,即便东汉西汉中间的朝代更迭时期,百姓也不过休养生息数年便可恢复元气。
可以说整个汉家民族经历了几百年的休养生息,却在这个时代遭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前前后后,诸侯割据战乱不休,民生凋敝到了极点,整体国力一直往下滑,也正是如此才会有诸胡趁势而起,乱我汉家之天下。
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到280年东吴灭亡,整整一个世纪的战乱,纵观三国,其实是一个内战的时代。
萧鼎驻足了片刻以后,翻身上马,“城中的百姓都撤离完了吧?如此,咱们便上路!”这皖城,老子一定要夺回来……
数千兵马,随着萧鼎一声令下,正式踏上了撤军的道路。
几乎每个将士都有脚力代步,行军便轻松了许多,就在数千兵马悉数出城之后,一队车马从城中而出,悄然的跟随在了后面。
这队车马,以马车牛车居多,怕不止有十几辆,随从与家眷共计百余人。
这种异常的情况出现之后,立刻便是有人禀报给了萧鼎,萧鼎没有让大队军马停下,而是立刻带着自己的亲卫前去拦截了下来。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队车马除去坐在马车里面的家眷以外,侍奉在外的随从丁壮起码都是有七八十人。
最让萧鼎感到惊讶的是,七八十人下盘沉稳,行走之间都是一股肃杀之气,不少人还有严重的罗圈腿,乃是因为长期骑马所致,寻常人家遇到战乱将至都是慌不择路,争先恐后的出城了,而他们却是等到人走得差不多了,这才跟随靖平军出城。
怪不得这伙人不慌不忙,原来就是有如此底气,竟然纠结了数十名军伍之人保驾护航。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