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二章 终为主臣

 回到三国当皇帝
    如果曹魏对待刘晔的仅仅是官职的限制,那么还好说,不过在后来曹魏一系列的决策当中,刘晔所谏的策略均是遭到了搁置,而且确有史实明证。

    其一便是刘备得到益州之后,曹魏对于汉中谋夺一直是摇摆不定,那个时候汉中还在张鲁的手中,刘晔劝曹操趁刘备在川蜀立足未稳果断进取汉中,汉中为蜀地屏障,可以说一但取下汉中则益州大哗,人心思变,到时候再大举兴兵,刘备定然会陷入内忧外患之中。

    可是曹操并未采纳刘晔的建议,本来占据先机的情况下,将机会慢慢的流失,最后刘备在益州站稳了脚跟,刘备智有孔明,武有关张,反而主动挑起了汉中之战。

    那一战,曹操大败,更在后续的影响当中失去了汉中,失去了大将夏侯渊,刘备得到了汉中之后,进可攻,退可守,已然立于不败之地了。

    而荆州的关羽见刘备得汉中,更是响应刘备,大举北伐攻打襄樊,斩庞德,降于禁,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一时之间,曹魏大震,灭国迁都舆论哗然而起。

    这只是其一,其二便是关羽死后,孙权势力得到了极大的扩张,曹魏大臣均以为刘备刚刚遭受大败,实力受损,国内疲敝已经不稳,绝对不会贸然发兵,刘晔再度上书,言称关羽刘备情同手足,刘备也一定会出兵报仇并收复荆州旧地,加以重振兵威。

    刘晔更觉得,此战也是一统天下的最佳良机,三国鼎立的局面,本来就是孙刘联盟才可以抗衡北方的曹魏,若是趁孙刘反目,果断出兵讨伐孙权,孙权在全力防备刘备的情况下,绝对没有实力再抵抗曹魏,则天下局势亦可改写,可是当权者依旧没有采纳刘晔的建议,曹丕享受着孙权暂时的服软称臣带来的虚荣,坐失良机。

    果然后来夷陵之战爆发,刘备托孤白帝城,在诸葛亮的转圜下,孙刘再度结盟,孙权也撕下了称臣的假面具,曹丕恼羞成怒,准备兴兵讨伐孙权。

    这就有了刘晔对曹魏第三次战略性的上书,刘晔认为己方已经错过了出兵的最佳良机,东吴方才大胜,士气高涨,又有江东地利,若然讨伐,极易陷入师老兵疲的状况,曹丕依旧不纳,而后吞下了怒而兴兵,劳民伤财的苦果。

    至此之后,刘晔再没有向曹魏提出战略性的建议,若是一个臣子不得君王信任,反而频频预料到失败的苦果,那么离死也不远了,袁绍手下的谋士田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很明显,刘晔的身体很好,还可以多活两年,何必跟自己过不去。

    当刘晔将这个问题抛给萧鼎之后,萧鼎亦是踌躇,自己强在领导和经商,实在没有成为一个诸侯臣子属官的觉悟,便道:“这……还是由子扬自己做主,吾不过一资质平庸之人,恐不能相佐曹公,子扬若去,在下可前往江东,江东之地初定,将来战事想必极少,或逆江往巴蜀之地,也可有十几年太平光景,子扬不用顾虑在下。”

    郭嘉微微一愣,倒是没有料到萧鼎果断的拒绝了,按照他的顾及,萧鼎也是一百里之才,可为官的性子也太淡薄了一些,不过刘晔还是要尽力争取一下的。

    人各有志,不能强求,刘晔也并没有多言,待得最后只是一叹:“承蒙奉孝好意了,可是如今寥县百废待兴,刚刚有些好转,吾若离去,岂不是将父老置于水深火热焉。”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