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祖孙仨推心置腹

 山城火锅人
    第19章 祖孙仨推心置腹(1/2)

    “虽然我们住在官茅厮背后,但好在凤姐开了这间火锅店,用香味掩去去臭味,这才没让我们善果巷的居民天天闻臭,哈哈哈...”

    晚饭毕,夜幕也跟随降临,蝉声高唱,枝叶轻摆,晚风徐徐,初升的月光倾泻而下,照亮了出门纳凉的十八梯居民。

    他们人手一杯老荫茶,或坐或站,嗅闻着弥留在空气中的冒菜香气,从炎家老灶聊到重庆火锅的发展史,侃侃而谈,欢笑不断。

    炎椒椒也端了张小马扎出来,坐在炎九凤身旁,听她讲述在江上卖水八块的过往经历。

    “水八块作为重庆火锅最早的雏形,其实是来源于船工出航前的祭奠仪式,即船上一灶一锅的烹饪形式,而每口锅均被分割为八格,售价基本为一个铜板八块牛肉,故称‘水八块’。吃的时候,则是每人占一格,加酌料,烫牛肉、牛心、牛肝、牛肺、牛油渣等,算是九宫格的雏形。”

    “那为什么重庆的火锅要叫毛肚火锅呢?我们四川的火锅就叫火锅,毛肚只是其中一种菜品。”炎椒椒疑惑道。

    “因为呀,咱们重庆火锅主要是以烫煮水牛毛肚为主菜,延续了清末民初时对火锅的习惯命名方式,而此称呼一直延续到七十年代初,重庆火锅第二次勃兴之时。尽管,现如今的重庆火锅增添了其他花样,但毛肚火锅仍旧是山城火锅大军的引领者。”炎九凤解释道。

    “如果追溯源头,就要从朝天门的前身说起。”钱进来补充道。

    “朝天门的前身?”

    炎椒椒转过身,好奇地看向他。

    “咱们重庆两江江流之处的朝天门,原是回民屠宰牲口的地方,具体位置就在下半城南纪门的宰房街,现在的长江大桥桥坎下。因为回民宰牛后只要其肉、骨、皮,不要牛内脏,所以,被丢弃的内脏便由岸边的水手、纤夫捡回家,洗净后倒入锅中,再加入辣椒、花椒、姜、蒜、盐等辛辣物,煮而食之,一来饱腹,二来驱寒、祛湿,久而久之,就演变成重庆最早,也是最有名气的麻辣毛肚火锅。”钱进来讲述道。

    “而真正将毛肚火锅做成饮食生意的则是马氏兄弟,他们廉价收购不易售出的牛毛肚和血旺,在下宰房街开了一家以毛肚为主要菜品,仿市井水八块制作方法和吃法的红汤毛肚火锅馆,这才让后来者相继效仿,将重庆毛肚火锅发扬起来。”炎九凤接话道。

    “等到清朝末年,川江航运繁荣,促使解放碑一带出现许多挑担小贩,一担水牛内脏、一担煤炉,沿街现煮现卖,让火锅从江上靠岸。再到了改革开放初期,重庆火锅店开始卖‘三拖一’,也就是荤菜三块钱一份,素菜一块一份,而你们老炎家就是靠着‘三拖一’才在十八梯扎根下来。”钱进来又道。

    “原来如此,看来我们炎家人和火锅还真是关系匪浅,渊源深厚。”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