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2章 华夏农业技术发展11
手机投屏到古代,播放科普视频
君天逸
【彼时,小麦的地位愈发重要,成为了北方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在全国范围内,其地位仅次于水稻,位列第二。
油菜则跃居为第一油料作物,各地涌现出许多大规模种植、生产和加工的基地。
茶叶不仅深入百姓生活,成为大众化的日常饮料,专门用于出口外贸的供应链体系也相当成熟,茶香飘向海外。
明朝期间,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烟草等作物漂洋过海,先后被引入国内种植。
这些新作物与麦、粟、黍等传统作物轮作混种,效果极佳,只是在明朝时,它们的普及程度还不算太高。
与此同时,明太祖朱元璋将棉花纳入赋税范围,这一举措极大地推动了棉花在全国各地的广泛种植。
浙江东部、江汉平原以及华北平原成为全国最大的三大产棉区。由于棉布、棉衣是生活刚需,棉花的商业价值不断攀升,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不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地区的蚕桑业,尤其是在北方,黄河流域的蚕桑逐渐被棉花取代。
但蚕桑业也在辽东、贵州、珠三角等地得到推广,开启了新的发展局面。
明朝的土地开发进程十分迅速。洪武年间,全国耕地面积仅有三百六十多万顷,一百多年后的弘治年间,已增长至八百多万顷,到万历后期更是达到顶峰,超过一千一百万顷。
这一成果离不开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从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的两百年间,较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多达两千二百多项。
仅在十六世纪的明朝中期,就有一千零七十四项。
对比之下,十四世纪之前,中国历代较大规模水利工程的总和仅为一千三百项左右。
就连南方偏远的珠江三角洲,也在明朝得到了充分的开发与利用,足见明朝在农业领域的巨大投入和广泛影响力。
在选种育种方面,明朝大力推广混合选育技术与杂交法,并且形成了系统化的运作模式。而西方直到五六百年后的二十世纪,才逐步开始使用和推广杂交技术。
人口方面,明初中国人口仅剩六千万,到十七世纪初便突破了两亿。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