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章 华夏农业技术发展6
手机投屏到古代,播放科普视频
君天逸
【唐朝施行三省六部制,其中工部负责各类工程与技术事务,下设水部专门分管水利和灌溉,并制定了严谨的法规,水部所列举的管理制度多达二十九条。
为激励农业生产,隋唐时期沿用了北魏、北齐的均田制,农民可拥有一定比例的田地,且这些田地能够世袭,同时通过法律确保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可优先获得土地。
此外,唐朝将纳税的法定起始年龄从十八岁推迟至二十一岁,缩短服役时限并减免赋税,以此保障农民拥有更多的生产时间。
南方多山林地形,开发难度较大,于是专门适应崎岖不平、面积狭小、田型不规整田地的江东犁等新型农具应运而生。
南方以水田为主、旱田为辅,水稻和麦子的地位逐渐上升,取代了粟和黍成为主要农作物。
稻麦轮作一年两熟的种植模式得以实现并推广,甚至在云南等边境地区也已普及。
与此同时,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发展出再生双季稻,稻田养鱼模式也更为广泛,利用开塘养鱼的方式开荒种稻,大大增加了水稻田面积,使得南方粮食产量不断提高。
而且,通过大运河向北方输送物资,棉花、苎麻等南方作物也向北方传播,江南、剑南等区域成为唐朝赋税的主要来源地,这一情况在进入宋朝后更为显著。
随着南方经济实力增强,唐朝时期的工具技术开始反向输送,以龙骨水车为代表的大型灌溉工具在南方逐渐普及,朝廷征调大量技术人员支援北方。
一些南方的瓜果蔬菜在北方可借助温泉进行栽培,柑橘在北方也成功实现栽培。
北方陆续出现麦稻两熟、稻麦两熟以及两年三熟的种植模式,但当时尚未普遍推广。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