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华夏主食变迁史2

    第3章 华夏主食变迁史2(1/2)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粮食作物的演变深刻地影响着华夏大地的文明进程。

    先是黍,在战国以前,经常能看到黍稷并举的记载,这充分说明两者在当时的粮食领域,地位举足轻重,种植占比也相当高。

    黍堪称商周时期的绝对主角,稳稳地占据着华夏主食的C位。

    作为初代目主食,黍有着突出的耐旱特性,比稷更能适应相对干旱的环境。

    黍的用途广泛,不仅可以直接食用,其黏性很大的特点,还让它成为酿酒的绝佳原料。

    瞧瞧今天“黏”这个字,一边还是个“黍”字,这足以体现黍与黏性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商朝是一个重酒的时代,看看商代那些精美的青铜器,其中酒器的数量占比之高,就能想象出黍在那个时代的重要地位,它可是支撑起商朝酒文化的关键角色。

    然而,曾经辉煌无比的黍,为何会被稷,也就是小米取代其主食地位呢?从作物本身特性来看,黍的口感和产量相对稷来说都不占优势。

    在口感上,稷更加软糯顺口;产量方面,稷也更为可观,能满足更多人的饱腹需求。

    在历史的维度上,还有一层重要原因,那就是商周的换代。

    周朝建立后,周公鉴于商人因沉湎酒色而亡国的教训,开始实行严格的禁酒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极大地限制了黍用于酿酒这一重要功能,黍的市场需求大幅减少。另外,周人的先祖是后稷。

    后稷在农业种植领域功绩卓越,被尊为小米之王。

    周的先祖就是凭借种植小米发家致富,逐渐壮大起来的,建立周朝后,怎么可能不大力推广稷呢?在这样的双重作用下,黍的地位慢慢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商王朝的记忆,也随着黍的淡出而越来越远。】

    文人墨客们面对这一历史变迁,摇头晃脑地评论:“朝代更迭,黍稷之变,实乃时势所趋,可叹可叹!”在他们看来,这不仅仅是两种粮食作物地位的转换,更是历史发展潮流的一种体现,蕴含着兴衰荣辱的感慨。

    【时光流转,到了孔子时代的鲁国。有一次,鲁哀公大摆筵席宴请众人,餐桌上给每个人都端上来黍和桃子。

    孔子抓起黍子就吃了起来,随后又拿起桃子啃了起来。

    这一幕让旁边一圈贵妇们忍俊不禁,纷纷笑话孔子:“到底是土老帽啊,这黍子可不是用来吃的,是用来擦桃子上的毛的。”

    孔子却一脸严肃地回应道:“黍是五谷之长,地位尊崇,而桃子在祭品中都是下等货色,以上等来擦拭下等,实在有损礼仪。”

    孔子总能巧妙地将生活中的小事与自己的核心思想联系起来进行说教。

    不过,比起孔子的说教,很多人更关心他把黍子吃了之后,直接吃带毛的桃子刺不刺嗓子。

    有趣的是,孔子这段话与一些民间记忆不谋而合。在很多地方,老人们都会讲上坟不摆四果,桃子是不能上供桌的。

    这可能是因为桃子本身寓意着长寿,将其当做给死去人的祭品,实在是不太合适。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孔子这么说黍和桃或许还有一层私心。

    孔子虽然身处东周礼崩乐坏的时代,却一心想恢复周礼。

    而且他曾说过,自己是商人的后裔,作为商人后裔,对曾经在商朝占据重要地位的黍更加看重,也是人之常情。

    这个故事就被称为“黍雪桃”。尽管黍失掉了主食老大的地位,但它并没有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一直在民间延续着。】

    秦朝时期,普通百姓听闻此事,大多只是哈哈一笑,觉得孔子迂腐得可爱。有个老农咂咂嘴道:“啥上等下等,能填饱肚子就行嘞。”在他们看来,吃饭就是为了满足生存需求,哪有那么多繁文缛节。而秦始皇嬴政听了天幕的讲述后,微微挑眉,哼笑道:“朕的大秦只讲律法,不讲这些繁文缛节。不过孔子此人倒也算有点意思。”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