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华夏主食变迁史1

    第2章 华夏主食变迁史1(1/2)

    各朝的人们正各自忙碌着,忽然,天空中光幕画面毫无征兆地剧烈变幻起来,与此同时,清晰的声音也随之悠悠传出。

    尽管那声音中带着些他们从未听过的独特口音,好在结合着画面以及同步浮现的字幕,众人倒也大致能领会其中的意思。

    【咱们每天一到时间就去吃饭,可你知道手中这碗饭背后有着怎样的身世吗?

    中国古代的人们,过去都依靠什么来填饱肚子呢?大米、小麦、高粱、玉米,这一期节目,就带大家全面了解华夏主食的历史。

    说起主食,我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肯定是一日三餐里的米饭、面条、包子、馒头这些食物。

    再用更专业一点的地理术语来讲,便是“南稻北面”的格局,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北方人则以面食为主,这里的面,主要指的就是小麦。

    但如果咱们这档节目仅仅讲述稻作和小麦传播的历史,那可就太过乏味了。要知道,从古至今,中国人的主食并非一成不变,始终保持着同一种模样。

    如今在主食界占据重要地位的小麦,只不过是中国人饮食历史上的“第三代王者”。

    并且,参与主食争霸赛的“选手”,可不单单是在传统“五谷”内部进行更替,还有从遥远海外漂洋过海而来的“四大金刚活菩萨”。古人常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如今“四体不勤”这一点,我们暂且不论。

    但在今天,我就要带着各位好好分辨分辨这“五谷”究竟是什么。】

    最开始,各朝代的百姓们看到天上突然出现画面,还传出清晰的声音,都吓得惊慌失措,纷纷跪地磕头,心中满是恐惧与敬畏。

    然而,过了许久,也并未发生任何可怕的事情,于是众人这才大着胆子,慢慢抬起头,好奇地看向天上的画面。

    唐朝的官员们听到这番话后,捋着胡须,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说道:“此乃有趣之事,吾等定要仔细聆听,增长见识。”

    而宋朝的文人墨客们,也纷纷停下手中正在书写的笔,饶有兴致地将目光投向天幕。

    只见天幕上开始徐徐展示各种谷物的真实模样,稻谷颗粒饱满,身形细长,散发着淡淡的米香;小麦则粒粒金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紧接着,画面陡然一转,呈现出古代农民辛勤耕种的场景,从春日里小心翼翼地播种,到夏日顶着烈日悉心照料,再到秋日里满怀喜悦地收割,整个过程艰辛异常。

    众人看到这一幕,不禁纷纷感叹百姓劳作的不易与艰辛。

    随后,讲解中提到了高粱,因其具有极强的耐旱性,在过去一些干旱地区,高粱曾成为当地百姓的主要食物来源,支撑着他们度过艰难的岁月。

    明朝时期的百姓看到这里,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回忆起那些艰苦岁月里,靠喝高粱粥来勉强填饱肚子的日子,眼眶微微湿润,心中满是感慨。

    这时,画面中出现了玉米,这种来自遥远他乡的作物,却在中华大地迅速扎根生长,成为了百姓餐桌上的常客。

    清朝的人们看到玉米,想起了香甜可口的玉米饼子,那熟悉的味道仿佛又在舌尖上弥漫开来。

    随着讲解的逐步深入,各朝代的人们对五谷的认知变得愈发清晰、深刻,大家心中都不约而同地涌起一股对粮食深深的敬重之情。

    毕竟,无论身处哪个朝代,“民以食为天”始终是不变的真理,这些看似普通的主食,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话不多说,让我们直接进入正题。

    主食,顾名思义,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食物。

    通俗来讲,就是那些能够让我们抵御饥饿的食物,主要可以分为三大派系,分别是谷类、豆类和薯类。

    谷类,包含了小麦、大米以及高粱、小米等各种杂粮。

    这里的“谷”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指有壳的粮食,这些粮食外面包裹着一层坚硬的外壳,保护着里面的果实。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